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直播间

浙江兰溪:民族共富结硕果

2023-06-19 17:36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石榴花开红艳艳,结下籽儿心连心。”6月15日,浙江省兰溪市举行民族共富成果发布会,向外界公布了一批民族共富成果。

“四·三”工作模式引领共融共富

“在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中,我市各民族村引项目、兴产业、挖特色,创新开辟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新路径,实现了村强民富。”兰溪市副市长蒋万平表示,上华街道下吴村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基础上发展百亩阳光玫瑰葡萄园,村集体收入从12万元增长到了40万元;水亭畲族乡下方泉村、兰江街道汪高村等,依托自身地理位置优势,通过积极发展物业经济模式提高村集体收入;诸葛镇厚伦方村则凭借其丰富的民俗文化、畲族文化和姓氏文化开展“研学游”活动,创收20余万元。

据了解,兰溪现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7099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1万人,涉及36个民族,其中水亭畲族乡为民族乡,15个民族村分布在6个乡镇(街道)。近年来,兰溪立足民族区域特色,创新“四·三”工作模式,即“引领+联动+帮扶”聚合民族共富“三股力”、“芙蓉+樱花+紫薇”培育民族共富“三朵花”、“点+带+面”构建民族共富“三脉络”、“节庆+文旅+团结”实现民族共富“三融合”,共建共融共享,推动民族乡村抱团共富。

截至目前,兰溪市已形成民族乡村三大发展模式:以水亭畲族乡生塘胡村、奎塘畈村,上华街道下吴村,游埠镇范院坞村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示范村;以水亭畲族乡下方泉村、永昌街道洪畈朱村等为代表的工业发展先进村模式;以水亭畲族乡西方坞村、诸葛镇厚伦方村等为代表的旅游开发优质村模式。

统计显示,2022年,兰溪市少数民族村年人均收入达28846元,较上一年增长9.7%,15个民族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人均收入得到大幅增长,民族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共12个,占比80%;民族村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村实现全覆盖。

美丽民族村走好共富路

蔚蓝的天空、整洁的道路、葱郁的草坪、清澈的水塘……当记者走进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方坞村、游埠镇的高元张村、范院坞村,映入眼帘的便是山水田园,诗情画意,目之所及皆是沁人心脾的恬静。

“环境卫生整洁是美丽乡村的底色,底子不好会‘一脏毁所有’。”高元张村党支部书记张素妹说,村里大刀阔斧整治环境,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从最难的拆围墙开始,到现在全村生活污水管网改造完成、村庄道路修建一新、景观小品错落有致,一条条绿道蜿蜒村内,乡村风光美景入画而来。

如果说环境整治焕新颜、产业谋划开新路、文化赋能塑新生,高元张村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民族乡村共富之路,那么诸葛镇厚伦方村则以党建引领为统领,为基层社会治理开创了新的局面,最大限度挖掘传统村落文化,绘就“诸葛—厚伦方”风情线,打造畲乡风情体验样板村落。

“我们村新建的畲族文化公园融合了畲族传统建筑山寨大门、瞭望台等元素,发展特色民俗项目、研学项目。”厚伦方村党支部书记方赛花说,2019年下半年,他们开始试水“研学游”,参观民俗文化馆、姓氏文化馆,辨别五谷杂粮,挖地瓜、土豆,打麻糍,跳竹竿舞……这些别具一格的畲族传统活动吸引学生纷至沓来,3年共接待3万多中小学生前来“研学游”,为村集体创收70余万元。

2022年开始,厚伦方村又开发了畲酒、畲茶和畲家宴,还陆续推出团建活动、乡村直播间,设立“石榴红”共富基地及文创工作室等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方赛花说,厚伦方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深耕畲族传统特色文化,积极探索“党建+农文旅融合”赋能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年间翻了六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万余元,从贫困村蝶变为富裕村。

作为传统农业乡镇,一直以来,水亭畲族乡党委政府在思考如何破解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特色产业不明显、劳动力流失严重等问题。在一系列的探索实践中,该乡明确了“畲族+土地+重点项目”的发展模式,带动全乡8个少数民族村发展“一村一品一景”,打造民族产业经济带。

8个少数民族村之一的奎塘畈村探索以现代农业为依托,融合田园村落与畲族文化,推进民族风情、休闲垂钓、田园观光、蜜柚采摘、稻鳖养殖等五大区域建设,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助力农民致富,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达50万元,2021年就获评省级民族乡村共同富裕示范点。

合力开辟民族乡村共富新路

“党建引领,合力帮扶,民族乡村经济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蒋万平说,兰溪市各民族村利用各自资源引进项目,兴办特色产业,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游,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新路径。

“引领+联动+帮扶”,聚合民族共富“三股力”。从支持美丽乡村、产业项目到统筹协调,兰溪市委市政府给每个民族村精心选派“第一书记”,下派联村局长、科技特派员进行联系帮扶,在水亭畲族乡专门成立了“民族共富”党建联盟,推动各民族村整合特色经验、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村企联动”“村村联建”,各民族村实施村集体经济“培强扶优消薄”工程,增强“造血”功能,相继发展了明月水晶蜜柚、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及农贸市场联建等特色项目,省市县三级民盟在范院坞村成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助推“三红一白”产业发展,助力民族村共富。

“芙蓉+樱花+紫薇”,培育民族共富“三朵花”。水亭畲族乡周邵汤村的千亩木芙蓉花海,既让村落变为特色景区,也成为药企的中药材供应基地;而厚伦方村的樱花节,每年吸引游客数万人次,成为兰溪旅游打卡网红点;范院坞村的紫薇花海,与红美人柑橘、稻虾混合养殖、象山大白鹅养殖,构建形成“三红一白”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点+带+面”,构建民族共富“三脉络”。水亭以“畲乡药镇”“柚香小镇”实施“共富带”建设,有效串点成带推进“南果北药”。

“节庆+文旅+团结”,实现民族共富“三融合”。兰溪市已12年连续举办“三月三”风情节活动,年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成功带动水亭乡农副产品、畲族文化研学游等繁荣发展,区域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西方坞村,因其以“畲·凤凰湖”景区为核心打造的畲族服饰拍照打卡、露营烧烤、篝火晚会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今后,我们还是要紧紧围绕‘四·三’工作模式,凝聚统战力量,做大做强民族特色产业,通过实施水亭溪全流域一二三产提升发展共富项目,促产业融合亮特色品牌,将民族乡村共富路走深走实。”水亭畲族乡党委书记徐俊逸说,兰溪在民族乡村共富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作为兰溪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水亭畲族乡仍大有可为,未来将持续推进优质农业发展,实施万亩级优质粮油示范区项目、千亩低效林提效项目,完善“畲韵风光”游线,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不断带领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沈贞海)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