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末,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二五”末的1.45万亿元迈上2万亿元左右新台阶,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2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十二五”末的1560.8亿元增加到2300亿元,总量、增量和税比均保持全省前列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稳居全国前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超50%
“十三五”时期,是苏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12月29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回顾总结了苏州“十三五”发展取得的成绩:过去的五年,苏州经济量质齐升,人民幸福指数稳步攀升,生态宜居魅力日益彰显,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增,“十三五”收官之年,苏州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靓丽答卷,“强富美高”宏伟蓝图在苏州展开了生动的现实图景。
在经济发展上,“十三五”末,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二五”末的1.45万亿元迈上2万亿元左右新台阶,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十二五”末的1560.8亿元增加到2300亿元,总量、增量和税比均保持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稳居全国前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超50%。进出口和出口规模分别保持全国第四和第三,一般贸易占比年均提升1.5个百分点左右,利用外资水平持续提升、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增至3.7%左右、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从“十二五”末的3478家增加到近1万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7.4件增长到68件。目前,苏州拥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创业类人才146人,居全国首位。此外,恒力、沙钢、盛虹3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26家企业上榜“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居全国第二,28家企业入围“2020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数量居全国第一。苏州在境内外上市的企业达181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144家、居全国第五,科创板上市公司20家、居全国第三。
在民生福祉上,“十三五”时期,苏州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城乡低保标准由“十二五”末每人每月750元提高至1045元、居全省首位。新建改扩建学校528所,新增学位52.43万个,获评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地级市。全面实现养老保险市区统筹,设立全国首个养老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人均期望寿命较“十二五”末提高0.95岁、达83.82岁。建成沪苏通铁路和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工建设南沿江等5条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66公里、在建里程187公里,太仓港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跨省通关一体化的港口。累计承担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任务18项,在全国率先发布了《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20~2022年)》。
在生态环保上,“十三五”时期,苏州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实施压煤、减污、治车、抑尘、禁燃等治气措施,PM2.5浓度比“十二五”末下降25微克/立方米以上,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到84%以上。苏州严格落实“水十条”,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比2016年提高28个百分点。城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苏州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李光耀世界城市奖,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
在社会文明上,“十三五”时期,苏州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其中张家港市成为全国唯一获得“六连冠”的县级市。同时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获评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赵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