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从“特斯拉速度”到“波音速度”,为企服务“更便捷”;从“千企一面”到“按需定制”,惠企政策“更精准”;从“企业跑腿”到“数据跑路”,发展环境“更数智”……7月25日,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在沪举行,60件“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典型案例脱颖而出,为上海率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珍贵的“微观样本”。
自2018年以来,上海连续八年迭代更新实施八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迄今累计实施1200余项任务举措,以世行对标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各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上海每千人拥有企业117户,排名全国第一。世界银行今年发布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显示,在涉及营商环境的59项测评点中,上海有22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成果获得国际认可。
“以优良营商环境助力各类企业更好在上海投资兴业,不仅关乎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更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迫切需要。”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在致辞时表示,本次发布的案例既是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全景缩影,也是各领域、各区域勇于创新、务实担当的集中体现,还是商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
据介绍,本次活动征集到的案例数量和质量均达到较高水平。440余件案例覆盖市、区、街镇、企业、高校、园区等各类申报主体,其中既有“市区条块”联动、凝聚多方智慧的群策群力,也有扎根基层一线、自下而上的创新实践。同时,对标《8.0版方案》提出的五大方面任务,案例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涌现出一大批首创性、突破性、示范性的生动实践,企业感受和社会评价明显提升,勾勒出一幅申城各界优化营商环境的“全景画”。
深化世界银行对标改革,体现“改革高度”。包括营商环境在内,上海推进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此次申报案例中,有不少是直接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BR)评估体系。上海市住建委推动“建筑师负责制全面落地”。作为一种国际通行模式,之前依托改革试点,打造了造浦东美术馆等标杆项目。2025年,全国首部专项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推进浦东新区实施建筑师负责制若干规定》正式实施,标志着改革迈向法治化落地新阶段。上海市税务局对标世行的“完善行政争议解决机制”,推动设立全国首个税务审判庭、制定首个税务行政复议简易程序。2024年税务审判庭设立以来,全市税务部门应对行政诉讼150余件。
优化为企整体服务,聚焦“企业感受度”。“改革措施千万条 企业感受第一条”。优化营商环境最直接的成效,就是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市数据局联合推出惠企政策服务“随申兑”平台,市级部门推出158项“免申即享”服务,企业服务量超270万次,尽力消除政策实施与企业实际感受之间的“温差”。上海市发改委、市司法局联合推出“一份信用报告替代一摞证明”改革,迄今已开具专用信用报告4.6万份、替代证明约132万份,相关政策措施已在全国多地复制推广。闵行区打造“闵企连廊”企业服务平台,秉持“为用户认知减负”原则,提供政策申请、受理、审核、公示、拨付等一站式服务,累计惠及逾两千家企业,助力惠企政策“无感兑现”。
优化涉企监管检查,阐释“治理精度”。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为解决企业反映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随意检查”等问题,全面应用“检查码”,实现无码不检查、检查必亮码、查后可评价。面对演艺行业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空间,黄浦区首创“剧本库”智能比对审核模式,推出“联排预审”、初创剧本审看、票务“黑白名单”等举措,打造一流“文化营商环境”。普陀区强化市场监管领域数据赋能,构建“精准画像、分类施策、共治共享”的差异化监管体系,实现监管效能与企业获得感的双向提升。嘉定区马陆镇推出以信用为基础的“一体化监管服务”模式,通过梳理整合执法事项形成“一行业一清单”,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
夯实营商基层基础,折射“服务温度”。上海聚焦重点领域和细分赛道的全周期、全链条,定制营商环境“一业一方案”,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徐汇区支持科创企业突破传统质押模式,发行“十四五”期间上海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实现无形资产有形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虹口区首创“预授信测额+极速放款”企业融资服务举措,对重点园区(楼宇)入驻企业提供“秒贷”服务,覆盖77家重点园区(楼宇)、4900余家企业。长宁区华阳路街道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推动商务楼宇更新、打造低成本科创空间,累计释放约10万平方米高质量科创载体,吸引科创人才集聚硅巷。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凝聚“社会参与度”。俗话说:“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需要社会多元参与,政府部门与企业、商协会、媒体、智库、专业服务机构等社会各界同向而行、同频共振,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先后成立上海市外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上海市外资企业标准化协作平台,召开首场“电商平台与外资企业对接圆桌会议”,深耕外企权益保护、持续推动政企沟通。静安区连续多年实施“全球服务商计划”,目前全球服务商数量已超百家,遍布法律、咨询、金融、人力等专业领域,为中企出海提供有力支撑。上海农商银行创新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身份核实、交易行为确认等金融服务场景,切实降低小微企业成本。浦发银行在业内首推一站式租机支付服务,有效解决来沪外籍人士手机终端“水土不服”的障碍,成为展示上海金融服务国际化水平的窗口。
本次案例征集活动由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组织开展,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特别支持。自2024年9月启动征集以来,共征集到各类主体申报的440余件案例。经专家评审并报主管部门审定,遴选出市级部门、区级政府、街镇三个组别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以及30个“优秀创新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