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上海制造业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凸显高端化、引领性,基本建成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根据新制订的《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未来五年,本市将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占全市生产总值(GDP)比重基本稳定,力争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并在六大重点产业领域形成2个万亿元级、4个5000亿元级高端产业集群。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规划》提出要强化项目投资牵引,建设100个以上产业能级高、产业链带动性强、社会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工业投资规模累计达到8500亿元左右。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介绍了《规划》的相关情况。
制造业增速力争高于“十三五”
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上海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制造业要不要在上海发展早已不是问题。“十三五”时期,“上海制造”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在诸多关键战略领域和先导产业中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统计显示,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965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25%,顺利完成“十三五”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奋力迈进的关键阶段。上海最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使其能更好承担起落实国家战略、支撑上海重大任务、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合作竞争的使命。为此,《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要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主线,到2025年,产业基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产业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协同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有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明显增强,“上海制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基本建成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在总体目标之外,《规划》还从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品牌显示度、数字化转型4个维度出发,提出18项具体指标,包括工业园区单位面积产值要达到80亿元/平方公里,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化突破要达到300项,培育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提高100台/万人等。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问题,《规划》提出,要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对此,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上海将力争使“十四五”制造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十三五”,继续发挥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
三大先导产业再添1万亿元体量
构建“3+6”的新型产业体系,是此次《规划》中明确的发展重点。所谓“3”,就是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6”是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
《规划》特别提出,到2025年,三大先导产业将力争实现规模倍增。目前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已达万亿元,这就意味着,未来五年,三大产业还将新增加1万亿元的体量,从而进一步凸显上海制造业的高端化特征。在六大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上海将积极促进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加强产业细分领域布局,目标是在五年后形成2个万亿元级、4个5000亿元级高端产业集群。
为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划》再次强调了所谓“五好五不缺”,即“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以此为制造业重大项目承诺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撑和服务保障。
比如,为了保障重大项目的发展空间,《规划》明确,将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一方面,临港新片区将打造为对全市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1/3的战略增长极,同时,“五个新城”加快建设“一城一名园”,使新城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制造业比重达35%以上。再比如,为了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规划》提出要抓好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生态,建设企业服务专员队伍,加强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供给和部门协同。
围绕高端化、数字化、集群化、品牌化、绿色化等关键词,《规划》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主要是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强化项目投资牵引、培育卓越制造企业、促进产业人才汇聚、加快塑造产业名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