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漠华公园湖畔
收留了所有失散的韵脚
我们在你老家的月光里
打捞八十年前的枪声
杭州的雨巷太浅
盛不下你浓墨的呐喊
于是,把诗行锻成子弹
射向旧世界的天灵盖
天津的海河不知道
那年的血
特别烫,烫得
让清明的桃花
提前三个季节开放
如今,我们站在圆月下
用二十一世纪的平仄
擦拭一颗,从未冷却的
启明星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这首激情彭拜的小诗,是诗人李杨勇参观完浙江金华武义潘漠华诗歌纪念馆后即兴创作的。潘漠华作为中国最早的新诗社团“湖畔诗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作兼有抒情与叙事,既有青春年华的纯真与怅惘,亦镌刻着时代的忧患意识与坚定的斗争精神。
9月7日,第六批中国诗人走进浙江武义采风团,抵达湖畔诗人潘漠华故乡武义县坦洪乡上坦村。在坦洪乡上周古村的游客中心,举办了“致敬潘漠华诗歌朗诵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和武义县本土诗人、朗诵艺术家共四十多人汇聚一团,以诗为媒,穿越时空,共同缅怀“湖畔诗人”潘漠华炽热的文学精神与艺术生命,开启了一场融汇历史与当代的文学对话。武义县政协主席、诗人李杨勇介绍了潘漠华的事迹,并当场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缅怀先辈。
朗诵会精彩纷呈。诗人雪鹰表示,在传统的中元节里,大家聚在潘漠华故里向他致敬,缅怀他留给后世的气节与坚守信仰的精神,意义特别、非常契合。他朗诵了自己的诗歌《铁》献给诗人先辈潘漠华。诗人吕煊朗诵了海子的名篇《九月》。诗人潘维、安海茵、吴撇等将潘漠华的《晨光》《祈祷》《将归故里》等诗篇一一呈现。祖籍四川的诗人子川还用家乡话朗诵了诗歌,在中元节做为在浙工作的他,是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乡村的热爱。现场不断有诗人用自己的诗歌祭奠先辈、表达敬意。
当日,诗人们还参观了潘漠华纪念馆、工笔画大师潘絜兹故居、坦洪乡共富产业园等地,近距离感受“漠华故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诗人们纷纷表示,潘漠华的诗篇并未随岁月褪色,反而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持续激励人们以热忱与信念面对世界。他的精神正如其诗,始终萦绕于这片山水人文相融的土地,生生不息。坦洪乡党委书记潘军宝、乡长徐旭达参加了活动并先后讲话。
武义地处浙中南部,古村众多,早有盛唐遗迹,近有宋韵风采。郭洞,俞源等古村早已载入全国古村名录!为弘扬古村落文化,让更多的古村落进入大众的视野。由资深媒体人吕煊先生发起,邀请中国百名诗人作家走进武义,走进武义深处的古村,用作家的笔触用作家的良心给这些不说话的活古董代言。
武义县城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始建于唐朝,境内名胜古迹众多,人才辈出。也是湖畔诗人潘漠华的故乡。武义也是现代诗的高地,随着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的落地,以及各级政府艺术乡建的不断推进,武义城乡充满了诗意。
据介绍,从年初开始,已经有一百六十余位诗人、作家到访武义采风写作,目前为第六批中国诗人作家走进武义,继续深度挖掘古村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倡导推行新田园诗写作,让现代诗的寻根与田野考察行动,从武义再出发。第六次新田园诗研讨会在履坦镇坛头村举行,来自全国八个省区的诗人、评论家、编辑及文化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新田园诗”的内涵、创作实践及现实意义展开深入交流。
研讨会由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创办人、诗人雪鹰主持。武义县政协主席、诗人李杨勇先生致辞,田庐文创园创办人徐小冰先生做了坛头文旅项目的介绍。
研讨会首先回顾了坛头村近年来围绕“诗歌+乡村”的文化建设路径。嘉宾们围绕“新田园诗的内核是否真实”“城市诗人与田园的距离”“如何避免‘二手田园’意象”等展开激烈讨论。有人指出,田园诗不是对古典意象的模仿堆砌,而应回应现实的乡村肌理与个体情感的真切体验;也有人提出,“田”与“园”代表劳动与精神,“新田园诗”的根本应在于建立个体与土地、历史、自然的当代联结。
安海茵、潘维、张志刚、李强、吕煊、述川、邓洪、沈文军、吴撇、子川、孙志翰、王灵朦、老庙等诗人分享了自己对“新田园诗”的理解,有的还以朗诵、分享新作的形式,为本次研讨会增添了亮色。会上,著名诗人潘维给田庐文创园和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分别捐赠了自己的手稿。(沈桦、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