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暮夏午后,阳光热烈。应浙江金华北山口村叶静忠书记之邀,我沿着“四好农村路”的金山公路驱车前往。刚入村口,一幅生机与清新交织的画卷便在眼前缓缓铺展——墙绘、路灯与标志物间,佛手的印记无处不在,整座村庄仿佛沉浸在它独有的温润气韵里。
北山口村强村公司负责人邢燕引领我走进金华佛手农事服务中心。这里的佛手系列产品琳琅满目:姈吾妻酒佛手酒,醇厚绵长;食霸叻佛手膳食,清香可口;蜜蜂佛手茶,甘洌沁脾;佛手桃胶,晶莹剔透。“e”万家共富工坊的直播间更是热火朝天,带枝青果佛手的线上直播推介、线下订单对接与产品打包发货一气呵成。主播们热情洋溢地展示佛手的形态与香气,打包员手脚麻利地将新鲜青果装箱,快递单在桌面上叠起薄薄一摞,处处彰显着产销两旺的蓬勃景象。
青果散发出的缕缕清香弥漫开来,连村庄的空气都染上了几分佛性的芬芳。
佛手隶属芸香科,品类丰富,有广佛手、建佛手、川佛手、云佛手、兰佛手等,别名九爪木、五指橘、佛手柑,享有“果中珍品,世上奇卉”的美誉。佛手之妙,妙在香与形,生来便适合案头清供。
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言:佛手“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这份形异香清的特质,让佛手成为文人雅士的心头挚爱。
而金华佛手更是其中翘楚,与火腿、酥饼并称“金华三宝”,更获“金佛手”的雅称。“金”字源于佛教文化,在佛教中,佛手是佛的象征,承载着慈悲与智慧。《搜神记》中“千手观音”的传说,让佛手化作“观音的手”,既象征着佛教的庇佑,又蕴含着对禅意的深刻解读。
金华佛手的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步入繁盛。《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佛手柑,邑西吴罗店等为仙洞水所经,柑性宜之,其透指有长至尺余者,色香亦大胜闽产。”可见当时金华佛手不仅种植颇具规模,品质更胜于福建产区。
北山作为金华的福山,既有双龙洞的奇景,又流传着黄大仙得道的传说。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孕育出的金华佛手宛如“仙果”——外形独特可爱,似花非花,似果非果,成熟时果皮金黄如蜜,果肉玉白似瓷,味微苦而回甘,香气辛香浓郁且持久。
在骄阳似火的夏日,于佛手的清香中,享受“一茶,一书,一日闲情”的惬意,连时光都仿佛慢了下来。
二
北山口村的古老,从村名便可窥知一二。
唐朝末年建村,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因地处北山檐头、鹤岩山与厚茂山交汇处,是金华市北山澧壶山脉的山口前沿,故而得名山口村。1981年,为避免县域内村名重复,正式更名为北山口村。村里以邢、叶两大姓氏为主,是赤松镇规模最大的建制村。
北山口村种植佛手已有600多年历史。能产出优质佛手,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条件。北山口一带的微酸性沙壤,搭配富含矿物质的水源,让这里的佛手果实质地饱满、指形舒展清晰、果皮金黄灿烂、果香清新持久,“色、香、形”俱佳,闻名中外。
这种水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历代文人常以它为主题吟诗作画,借此表达对福寿、吉祥、丰收的喜悦之情。“沁人诗脾清流环抱,香分佛果曲径通幽。”相传北宋苏东坡久闻金华佛手之名,特意来到北山脚下一睹其风采,当即被其魅力深深折服,欣然赋诗称赞。
民间更有“水仙花开行好运,佛手张开福自来”的说法,老百姓喜爱购置佛手果、栽种佛手树,既为观赏,也为祈福避灾。
“佛手花儿开,甜蜜梦儿圆,结出佛手果,日子金灿灿。一块笨石头,绽开了笑脸,我的山村情,我的家国恋。”这首以金华佛手为主题创作的《佛手花开》,巧妙融入婺剧与金华方言特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花农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清新动人,还荣获了浙江省第二届原创流行歌曲大赛金奖。
作为省级“低碳村”试点和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北山口村洋溢着生态致富的气息。村“两委”带领村民在佛手文化推广与品牌打造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连续举办佛手文化节,吸引八方游客;佛手产业链不断延伸,佛手丝、佛手蜜、佛手香薰等深加工产品,成为独具金华特色的“伴手礼”。
“5年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万元增长至6.5万多元,村集体收入从不到10万元增至300多万元,联建各村经营性收入平均翻番。”村书记叶静忠介绍道。金华佛手种植面积约5000亩,其中北山口村便超过1800亩,北山口村70%以上村民从事佛手种植、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成为佛手特色村,凭借这一产业,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强村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
北山口村的《金佛手开出致富花》案例,成功入选浙江省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优秀案例,并且是十个案例中唯一聚焦村集体发挥花木产业优势,带动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
“一朵佛手花,年年开山间。一个甜蜜梦,久久在期盼。”村歌愈发响亮,唱出了村民们生活的甜蜜。
三
“这里,是集接待客商、佛手展示、商品销售、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佛手集散中心;这里,是占地100亩,具备佛手集聚、科普、特色农业观光、研学等功能的佛手现代种植基地;这里,是融佛手乡村会客厅,配套农家书吧、佛手亲子园、佛手非遗馆、佛手体验中心的综合园区。”村书记叶静忠兴致勃勃地介绍着。
然而,20多年前的北山口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庄建设落后,道路泥泞不堪,村民饮用的是硝酸盐超标的水;佛手产业产销失衡,种植户收入微薄。当时,四五百名村民选择进城打工,打工收入是种佛手的两三倍,佛手种植面积也因此缩减至800亩。
改变始于“千万工程”。村子先是对道路进行硬化,并安装路灯,随后改造自来水管,让村民喝上了来自沙畈的“放心水”。村庄环境改善后,如何做大做强佛手产业成为关键。
2018年,首届佛手节在“中国佛手之乡”金华山赤松镇北山口村隆重开幕,为佛手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紧接着,北山口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佛手产业振兴党小组,通过农业政策信息解读、技术指导、营销渠道建立等,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还联合市农科院研究佛手成分,延伸佛手相关产品产业链,由单一的佛手向食品、日用品、工艺品、观赏型转变,丰富产业样态。
叶静忠说,村“两委”首先从丰富佛手品种入手。近年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出了“阳光”“翠指”“天赐”等新品种。其中“阳光”树形优美、产量可观,果型小巧精致,一株盆栽能卖到800元。
2020年,让北山口的佛手迎来了突破性发展。32岁的邢雪芹成为北山口最早一批开网店卖青果的年轻人之一。她想出通过淘宝、抖音卖青佛手的点子,带枝的像鲜切花那样插瓶,一枝能卖30到80元;不带枝的拿来点缀案头,也显得清新文雅。在北山口村,像邢雪芹这样开网店的村民不在少数,还有40多名年轻主播慕名而来,通过直播售卖佛手,让金佛手畅销全国各地。
北山口村“两委”因势利导,依托网络,e万家“共富工坊”通过打通佛手采摘、产品包装、直播带货等延伸产业链,建立电商直播式、品牌带动式的工坊模式,带动了北山口村各年龄层次人员的就业——技术指导员、佛手种植员、品牌推广员、包装技术员、快递员、销售员……目前村中80%的农户都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了小工坊托起致富大梦想。2023年3月,北山口村“e万家”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百家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典型案例。
小小的佛手如何形成了种植、科研、销售、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成为真正的农民致富果?2022年,村“两委”研究后,邀请土生土长的北山口村人、有佛手情怀的邢燕回村,担任金华市山口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她辞去外面的高薪工作,回到村里,按照村“两委”要求,强村公司宗旨就是服务佛手种植户。以“强村公司 + 种植户 + 电商”的运营模式,帮助佛手种植户解决种植技术、生产加工技术、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兜底收购佛手进行产品研发,线上线下销售佛手产品,带动佛手产业发展。2024年,全村佛手产业产值达1.6亿元,电商销售额突破85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6.5万元。
从青果到逐渐金黄,这一蜕变过程,蕴含着时光的温柔。无论是置于书房陪伴笔墨,还是放在茶室与茶汤相伴,佛手都尽显雅致与静气,成为“夏日里的小清新”,让人甘愿沉浸在这份由眼及心的美好之中。
一个个大棚错落有致分布在田间,温柔呵护着佛手。北山口村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和房屋,建设了现代化佛手种植示范基地,用5G + 智慧农业系统,实现佛手种植、灌溉等全周期管理。“我们只要点点手机就能实时掌握佛手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还能远程操控水肥灌溉、温湿度检测、库存管理等。”邢燕说,在5G + 智能佛手种植基地,条条鲜艳的红带托起了青佛手,时不时有股清香拂过鼻尖。
四
如今,北山口村的佛手产业已从单纯的果实销售,逐步向深度加工、文化创新和休闲旅游拓展,种植方式也朝着规模化、现代化迈进,被列入2024年浙江省实施县域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仙佛诗歌共富带。
招商引资吸纳人才、挖掘佛手品牌文化、谋划文旅深度融合,扩充“庭院经济”“周末经济”内涵……一村独秀不是春,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理念,以北山口村为核心,联动大源村盆景、虎岩村休闲农园、桥里方村樱桃深加工中心苗木繁育、山口冯村生态康养服务,携手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以及企业等单位,共同开展“携手共富”党建联建活动,形成了一个辐射半径达2公里的党建联建共富圈。
村庄因佛手而兴旺,村民因佛手而富裕。离开北山口村时,夜幕已然降临。暮色如薄纱般缓缓笼罩着村庄,夕阳的余晖如金粉般洒落在古朴的屋舍与佛手大棚上,勾勒出温柔的轮廓。(作者:徐益丰,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