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漪湖科技创新策源地。图据金东融媒
2025年初秋,我随知名作家金东“蝶”变采风团,来到浙江省金华市区与义乌市之间的“金扁担”区位。抬眼草木葱茏、生机盎然,低头湖光粼粼、水色旖旎,这片诗意之地,名为金漪湖。如今,这里既有花香四溢的自然诗意,又有科创平台涌动的澎湃活力,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正随秋风徐徐展开。
一
初秋微风轻拂金漪湖的低丘缓坡,在红石岩上留下细碎声响。赭红色岩层裸露于日光下,似大地袒露的筋骨,透着南方丘陵的倔强。“荒草地”“红石头”“散了水”“荆棘路”,是金东人两年多前对这里的印象。这里原是羊尖山、王里源、上横畈等三座水库与零散湖区所在,闭塞的水环境与脆弱的生态,严重制约着当地发展。荒山水库的角落被遗忘,堤坝青苔密布,岸边马尾松枝叶稀疏,偶有白鹭掠过,寂静蔓延整个午后。当地居民受困于交通不便与土地微薄产出。
改变、转型、突破。2022年起,金东人以生态修复为墨,以环境改善为笔,在金漪湖挥毫作答。在27.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房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域整治、生态修复与环境提升的大文章也同步铺展。人们串联起三座孤立水库,扩大水域面积,治理河道,新建水库渠系,构建“库库连通、多源互补”的现代水网体系,水质从Ⅳ类提升到Ⅲ类。如今的金漪湖,丘陵、河流、田野相依,多个湖区形成独特湖链生态,山、水、平台融合,成为产、城、人、景和谐共生的新空间。
暮春的一个清晨,我初次踏入这片土地。沿着“一环三横四纵”的路网驶入湖区,车轮声中,能听见远处“金漪集”工地传来的隐约声响,建设者们正在调试玻璃幕墙,力求每块玻璃都能精准捕捉午后三点的阳光。道路两旁原生植物挂着露水,工程师介绍,这些植物都是连土球移栽,每棵树都有详细身份档案,从马尾松移栽时间,到红石岩苔藓群落湿度监测,甚至石滩花溪鹅卵石的原始方位坐标都记录其中。
在金漪湖生态实验室,一套循环系统宛如“自然魔法师”。水下,石墨烯光催化网泛着幽蓝微光,将水中杂质转化为微生物养分;生态湿地碳汇监测系统显示屏上,二氧化碳浓度曲线随芦苇呼吸起伏;云蝶中心屋顶,光伏板阵列收集阳光,为无人驾驶小巴提供动力。工程师笑称,他们只是为大自然搭建舞台,光、氧气和微生物才是真正的主角。
如今,晨光初照,金漪湖水面便泛起碎金般的波光。无人机从高空俯瞰,7平方公里的水域组团恰似一只展翅金蝶——环湖绿道是蝶翼边缘的金边,云蝶中心的玻璃穹顶是蝶首的复眼,秋枫港的水廊则是舒展的翅脉。这只金蝶栖于浙中平原腹地,翅膀轻扇间,便将生态的清辉与科创的光芒播撒向整个金义新区。
二
站在栖凤桥眺望,松果乐园里孩子奔跑,衣角飞扬,恰似当年荒山上掠过的白鸟。金漪湖保留了6434亩绿地、水域与农林,原生态占比达60%,不再是冰冷数字,而是风穿松林、蛙鸣稻田、萤光湖岸的生动景象。
昔日“荒草地”已变身现代化园区,晴翠丘、秋枫港等九大景观相互映衬,16.8千米的绿意步道串联其中,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科技创新于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周边市民感慨,这里风景优美,适合周末出游,孩子们的嬉笑声便是最好证明。
金漪湖的水承载着记忆,记得曾是分散的荒山水库,记得第一台挖掘机的声响,更记得水域整治后彼此相拥。档案记录着“水脉重构”故事,设计团队走遍溪流,标注暗河出口与季节性湿地。面对红石岩透水难题,他们铺设防渗膜,覆盖原生土壤,种植狗牙根和结缕草,既锁水又不破坏岩层。水库扩容改造时,保留的旧堤坝残垣成“记忆之堤”,爬满薜荔和何首乌,堤脚水洼蝌蚪成群,每到繁殖季,蛙鸣阵阵。
雨水花园是孩子们的最爱。那些昔日洼地被设计成层层叠叠的浅滩,下雨时,雨水顺着缓坡漫过菖蒲、汇入芦苇荡,最后流进主湖区。水文监测仪显示,这个系统能让雨水下渗率提高47%。有次我遇见一群写生的学生,他们正对着雨后的花园作画。画板上,水珠从鸢尾花瓣滚落,在青石板上晕开的痕迹,与远处云蝶中心玻璃幕墙反射的天光,恰好连成一条银线。
金漪湖生态系统平衡,水是关键。生态湿地观测站数据显示,改造后水域透明度从60厘米提升到2.3米,溶解氧从不足3毫克/升稳定在8毫克/升以上。沉水植物与微生物协作,狐尾藻叶片间鳑鲏鱼穿梭,排泄物被微生物分解为养分,供植物吸收,抑制藻类生长。石墨烯光催化网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让水域更清澈。碳汇监测系统记录着湿地呼吸,每年净碳吸收2300吨,成为浙中生态碳汇标杆。
最动人的是水鸟的回归。去年冬天,观测站第一次拍到越冬的小天鹅,共17只,它们在秋枫港水面结伴游弋,翅膀划过的波纹与岸边红叶相映成趣。林业站工作人员说,现在湖区记录到的鸟类已有132种,比改造前增加了58种。
有次清晨我去拍摄日出,恰遇一群白鹭从湖心岛起飞,它们掠过水面时,翅膀带起的水珠在晨光中折射出彩虹。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什么叫“水天一色”
三
蓝色无人驾驶小巴穿梭于环湖公路,车内AI乘务员“湖宝”微笑提示站点信息。车外传感器毫秒级捕捉路边环境,数据实时传输云端反馈到控制系统。7公里的环湖线路是复杂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工程师花六个月采集数据,让算法区分岩壁阴影与路面障碍物,暴雨天气下,小巴制动反应比人类司机快0.8秒。
云蝶中心地下实验室是无人驾驶技术“大脑”,服务器指示灯闪烁,实时显示小巴位置、速度和周边环境。系统调度精度达厘米级,曾在0.3秒内应对山羊闯入路面的突发情况。“车-路-云”一体化系统让车辆不仅靠自身感知,还能通过道路和云端“听”和“想”,提前规划路线避开积水。
“金漪集”是金漪湖面向未来扬起的产业出征风帆。其坐落于金漪湖北部,“金漪集”的建筑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远远望去,真像一排排扬起的风帆。走进其中一栋,扑面而来的是实验室特有的气息——混合着酒精、塑料和某种未知化学物质的味道。在这里,十几个研发团队正进行着从机器人到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的各种研究。
机器人研发区里,一个带着机械臂的机器人正在组装另一个小型机器人。工程师小李笑着说:“它们正在‘生孩子’呢。”这个团队专注于农业机器人研发,最新成果是一台能识别病虫害的无人机,“它能通过叶片颜色变化判断作物是否生病,准确率比人工高30%。”实验室墙上挂着金漪湖的卫星地图,上面标注着无人机的测试路线。
智能驾驶研发中心与“轻舟智航”有密切合作,他们正在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算法。“我们的算法能像人类司机一样‘思考’,”负责人赵工说,“比如看到路边有孩子,它会提前减速,而不是等到监测到障碍物才反应。”他们的测试车每天都会在环湖公路上跑上百圈,收集不同天气、不同时段的数据,“金漪湖的环境太适合测试了,有城市道路,有乡村路段,还有湖边的特殊地形。”
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巨大的电池测试设备。“我们在测试电池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工程师小陈说,“金漪湖的夏天和冬天温差很大,正好可以模拟不同的气候条件。”实验室屋顶安装了光伏板,产生的电力直接用于设备运行,“我们自己的研发也要践行绿色理念嘛。”
2025年6月,金东区首个“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项目——“有怡科技”入驻金漪湖。董事长刘轶的选址逻辑很清晰:“金漪湖片区独一无二的生态基底与产城融合环境,是我们选择这里的决定性因素。这‘绿’,为我们业务发展和产业链提升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沃土。”
生态修复牵引的“绿线”,正精准串起新兴产业“金线”。企业的选择,是对金漪湖“生态即优势、绿色即竞争力”战略的生动印证。如今的金漪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态势蓬勃。零跑汽车落子于此,新能源及其上下游全产业链加速推进;在信创领域,龙芯智慧产业园构建自主生态,园区内4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完整链条……
四
“金漪湖·青年之家”的人才公寓坐落在湖边一片竹林里,外墙爬满常春藤,远远望去像一栋从地里生长出来的房子。走进公寓,共享厨房飘来番茄炒蛋的香味,休闲书吧里有人安静看书,党建中心里几个年轻人正在讨论活动方案。
95后程序员小林是最早入住的居民之一。他在“轻舟智航”工作,每天步行十分钟就能到公司。“我最喜欢公寓的共享厨房,”他笑着说:“周末的时候,我们几个同事会一起做饭,有人来自四川,有人来自广东,能吃到各地的家常菜。”他的房间窗户正对着湖面,“每天早上被鸟叫醒,晚上看着湖灯入睡,这种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休闲书吧适合学习研究,党建中心年轻人策划各类活动。95后程序员小林享受步行上班与共享厨房的生活,研究生小王在书吧获取灵感,党建中心小张组织环保活动,大家因金漪湖相聚,这里充满家的温暖。
三月的金漪湖,花香弥漫,万人马拉松在金漪云蝶中心前广场鸣枪开跑。赛道上跑者来自各地,有老人、父母、残疾人等,大家满怀期待。跑过晴翠丘、秋枫港、栖凤桥,美景如画。补给站志愿者小陈为跑者服务,宣传金漪湖故事,践行零废弃理念。
秋天的金漪湖如油画般绚丽,枫叶似火,银杏叶如蝶飘落,人们在环湖绿道享受秋日暖阳。金漪湖羊尖山的红岩层,从见证贫瘠到托举绿色未来,生态“底色”纯正,发展“成色”更足。当修复土地成为创新与人才的沃土,“点绿成金”在金漪湖成为现实。(作者徐益丰,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