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名家

胡延巨:深耕美育五十载,薪火相传践初心

2025-05-16 19:37     中国发展网

微信截图_20250516150750

中国发展网讯  “我不是画家。”这句话写在《胡延巨国画作品集》的扉页。作为浙江省第一个美术特级教师,1938年出生的胡延巨教了一辈子美术,而他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个小学美术老师。

“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是两码事。”在他的理念中,美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画家,而是让每个孩子都具备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从纸张到黑板,他用连续58年的美术教育实践,成为无数孩子艺术教育的启蒙者。

“超长待机”的美育生涯

2024年夏天,在浙江金华人民东路125号防空洞避暑纳凉点发现的墙上涂鸦,牵出了一段跨越时间的师生情,主角就是胡延巨师生。

胡延巨回忆,那个防空洞以前是“美迷”迪斯科广场,1994年舞厅开业前,老板辗转找到自己希望能为空旷的过道增添一些色彩。于是,当时在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美术教室岗位上任职的他就带着自己的学生们来到防空洞画画。“总共画了两三天,孩子们画得很认真,在画上倾注了想象力与真感情。”胡延巨说。

当时他根据不同岁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事先画了草稿底图,再让孩子们在样图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二次创作。“因为是在墙壁上作画,所以用的是水粉画材料。”胡延巨说,当时在防空洞留下的儿童画成为他教师生涯的注脚。事实上,这样的绘画实践多不胜数,他喜欢带着孩子们外出采风,教他们用美术的眼光看待世界。几十年来,不知多少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的学生,都对胡延巨留下深刻的印象,跟着胡延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光也变成他们快乐的童年记忆。

小学美术教师是人生艺术教育早期阶段的启蒙者,对胡延巨来说,平凡的小学美术教师生涯,就是最珍贵的人生价值。他培养了众多学生,其中不乏优秀者,他们或在各种展览和竞赛中获奖,或在各种期刊频频发表作品,也有更多的人如今在各个不同的岗位中发光发亮,仍然受益于当年得到的艺术滋养。其中徐军、毛白滔、方明、张禾等绘画名师几乎都对胡延巨老师当年的教诲铭记于心。

1998年胡延巨正式退休,但又被学校返聘,退而不休,又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20年,职业生涯长达58年。小学美术教师的身份曾为他带来省特级教师、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省美术教育学会副会长、省优秀少儿工作者、徐悲鸿奖学金等荣誉。而他在不断用这份职业充实自己人生历程的同时,也实现着自己的理想价值,“我对小学美术教育乐此不疲。”他说。

微信截图_20250516150800

让教育事业薪火相传

回望来时路,胡延巨走上美术教育这条路得益于众多恩师的指点。“他们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是我的领路人。”胡延巨说,他上小学时,几位有美术专长的老师为躲避战乱分别从上海、南京回到诸暨老家,他有机会跟着几位老师学习写生,从此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4岁胡延巨上初中,就读于当时的浙江省立金华中学(金华一中前身),著名的画家劳坚清成为他的美术老师。“劳老师的教育,让我爱上了美术。”胡延巨回忆,再后来他进入金华师范学校学习,“金师的美术教师一个个都十分了不起。”他说,当时他的老师有著名版画家赵宗藻、艾青胞弟国画家蒋海济还有对他影响最深的是著名国画家陈松平。

陈松平是徐悲鸿的学生,当年担任金华美术家协会和文联主席。“恩师对我重点培养,让我担任校美术兴趣组组长和班美术课代表。”胡延巨说,金师三年学习生涯让他打下了较好的美术基础。陈松平原有意在他金师毕业后,让他留在金师附小工作,再继续向其教授国画。但令人遗憾的是,就在他留校任教的那年暑假,恩师陈松平去世了。

职业刚开始时胡延巨当班主任,教语文。虽然美术课也上,但那只能算是“副业”。十几年后,他才成为专职美术老师,一天到晚与儿童画打交道,但也从来没有想过当画家。直到八十岁,他离开教学岗位。空闲的退休生活,让他重新燃起学画的兴趣。他买来宣纸、国画颜料还买来一些画家的画册,边临摹边创作,两年时间,边学边画,画了 200多幅。后来整理成画册,珍藏起来,自己有空翻翻看看,自得其乐。

微信截图_20250516150811

义务出了100多期黑板报

2025年春节期间,胡延巨到金师附小隔壁的明月京华小区黑板上出了一期“喜迎春节”的黑板报。耗时1个多小时,喜庆的灵蛇至今还保留在上面。“我从2013年开始主动为居民朋友们制作黑板报,算是专业对口吧。”他说,这块黑板3米多长1米多高,至今已出了100多期。当时他住在明月京华小区,见社区的黑板不能得到妥善运用,就主动承担起画黑板报的职责。

在第19届亚洲运动会期间,他连续出了几期以迎接亚运为主题的黑板报,色彩鲜艳的黑板报格外抓人眼球,“遇到重大的节假日或者活动,我就会通过网络、报纸收集资料,把黑板报画出来。”胡延巨说。

方寸之间,经由妙手,平凡的黑板变成了传递温暖的社区文化地标。从春节的喜庆到亚运跃动的吉祥物,从端午民俗到反诈宣传,他的黑板报既是节日仪式的记录者,又是时代大事的传播者。他的黑板报远非简单的文字罗列。“设计上注重视觉焦点,色彩要鲜明,内容架构清晰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在胡延巨看来,在如今数字媒体时代,黑板报带着独有的年代感创造了独特的公共文化空间,手绘板报比电子屏更具温度与亲和力,能够形成社区文化记忆,延续了老教师“润物无声”的教化本能。即便2021年搬离小区后,胡延巨仍坚持乘公交回来更新内容,这种执着令人动容。

如今,这块黑板已成为社区的精神坐标。每当新内容出现,居民们都会驻足欣赏,在一笔一画粉笔痕迹中,看到的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永不褪色的教育情怀。胡延巨用粉笔丈量时光的坚持,恰如他笔下那些生动的画面,在快节奏社会中勾勒出一幅慢生活的文明图景。(沈桦、俞夏冰;本稿图片据金彩云)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