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发展聚焦

“文明花开 润泽处州”浙江丽水书写精神文明建设的“文明答卷”

2025-09-30 17:0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微信截图_2025093009483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初秋的处州大地,山峦叠翠,稻花飘香,丰收在望。与如画山水相映生辉的,是浙江省丽水市精神文明建设书写的“文明答卷”。

近年来,浙江丽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丽水新篇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为民惠民,以文明创建提升民生新福祉

文明创建,非一日之功,贵在常态,成于细节。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丽水第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多个文明校园、家庭、单位、村镇“上榜”,雷明春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背后,是丽水全市上下协同发力,推动“文明创建”向“文明建设”全面升级。

文明,让城市更美丽。在丽水市区,多部门联合推进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行动,从“拆围透绿”到“厕所暖心”,10个微改造项目精雕细琢;45处城市坐享休闲空间相继亮相,城市面貌于细微处见真章、显温情。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7个点位整治,累计拆除围墙1.1万余米,透绿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更令人欣喜的是,丽水还巧妙整合城市书房、口袋公园等“边角料”资源,创新打造“文昌里·1950”等10个城市文明微阵地,将文明因子嵌入市民日常生活圈,构建起一条“推窗见彩、出门即景”的环南明湖城市文明风景线。

文明城市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面子”上,更藏于管理服务的“里子”中。

在松阳县长虹中路夜市,当地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化“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推行夜市摊点“721”管理模式(70%服务、20%管理、10%执法),既守住了秩序底线,也留住了城市温度,实现了城市“烟火气”与“文明范”有机融合。

服务见于细节,温度藏在举措。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全市具备条件的所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国有经营性停车泊位将免费开放;丽水机场实现“一票到底、行李直挂”国际通程服务,让中转旅客减少奔波;为无陪儿童、老人提供“一对一”陪伴……一个个贴心之举,不仅赢得市民和游客赞誉,更彰显了丽水以文明服务赋能旅游发展的城市温度。

从“外在美”拓展至“内涵美”,丽水以“德润处州好乡风”为抓手,倡导丧事简办、喜事俭办等社会好风尚,推出移风易俗“浙丽十条”成效显著,农村红白事操办费用平均下降近30%,切实为群众卸下了“人情重担”。

如今,丽水全市行政村已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全覆盖,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蔚然成风,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微信截图_20250930094850

丽水口袋公园资料图

立德树人,以文明培育凝聚时代新风尚

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由市民的文明素养标定。

丽水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扎实推进“浙江有礼·德润处州”行动,持续放大道德模范、“丽水好人”的示范效应,让时代新风在处州大地蔚然成风。

先进典型是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投身文化事业36年,深耕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杨建明;火海勇救祖孙三人的平民英雄李开成;以青春接力千年窑火,传承青瓷技艺的徐宸阳……他们的事迹,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向善向上的磅礴力量,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内涵,集中展现了丽水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

榜样引领,润物无声。近三年,丽水市荣登“中国好人榜”7人、“浙江好人榜”42人,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2人、省级“新时代好少年”4人。连续26年抚育孤困儿童的楼雅佳获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丽水市通过基层巡讲、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并创新开展“好人说 说好人”交流活动,邀请榜样人物深入一线,让善行义举可感可学,持续激发全社会的奋斗精神、团结力量与追梦热情。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为厚植青少年家国责任感,丽水以“万象未来”大思政课品牌建设为统领,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精心打造36堂思政“金课”,引导广大青少年群体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中,丽水学院“理乐共鸣”品牌,以“美育+思政”的创新模式,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新路径,相关实践被央媒报道。

微信截图_20250930094903

浙江省丽水市举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暨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展示活动

提质增效,以文明实践激活社会新引擎

文明,贵在内化于心,重在外化于行。丽水坚持从“大场景、小切口”破题,让文明实践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

“礼让丽水”“有序丽水”“诚信丽水”纷纷升级为2.0版……这些日益闪亮的文明品牌,通过“我们的节日”“百行行百礼”“‘浙BA’文明观赛”“小巷议事会”等一场场群众可感可及的微行动,深入人心。年均4.5万场志愿服务活动、254.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共同绘就了“暖心之城”的文明底色。

“有礼”之风,随处可见。漫步丽水城区,主干道、公园广场上,“公筷公勺”“文明用语”等主题景观小品点缀其间。文明元素融情入景,举足即观。主城区还创新建成“有礼楼道”“有礼班级”“微笑窗口”等870余个“有礼单元”,营造出“一草一木皆风景,一言一行讲文明”的浓厚氛围。

当文明的种子扎根人心,就能转化为服务社会、温暖他人的强大动能。丽水市创新打造“今晚七点半”等年轻化宣讲品牌,用百姓视角、百姓语言、百姓情怀,让党的理论与大众“零距离”“面对面”。目前,全市已建成265支宣讲队伍,拥有2000余名宣讲员,举办宣讲活动200余场,推动党的理论宣讲走进千家万户。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2024年,182名文化特派员扎根丽水乡村,保护传承乡土文脉,弘扬乡风文明,促进精神共富,推动乡村振兴:省级文化特派员、浙江大学吴茂英副教授助力龙泉溪头村成功申报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王陈辉教授创立“时尚青畲”品牌,推动畲族文化走向国际;徐达文化特派员则让云和安溪畲族乡黄处村化身“儿童文学村”,以文艺塑村赋能产业振兴……文化特派员已成为丽水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如何让文明实践阵地焕发持久活力?丽水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为牵引,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面对偏远山区群众需求,“助餐、助购、助销”等“十助”服务将温暖送到家门口;市县联动开展“文明实践送服务进基层”活动,推动服务直达一线;缙云新建镇去年7月搭建起“村麦”大舞台,不设门槛、不分职业,鼓励村民游客上台广泛参与,推动文化资源下沉乡村,同时以微宣讲、直播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展现了乡风文明“新风貌”,成为丽水文明实践“新地标”。

回首过去,文明新风已浸润处州大地,融入城市脉搏,照进百姓生活。

展望未来,丽水必将继续以“德润处州”的生动实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让诗画大花园的最美核心区,不仅美在山水形胜,更美在人心。(沈桦、廖王晶、张馨月、贾恒;图据丽水建设)

微信截图_20250930094917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