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看山水,峰峦叠翠,碧波荡漾;看乡村,处处皆景,游人如织;看产业,产品出彩,品牌出圈……放眼八婺大地,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每当暮色渐浓,浙江金华开发区湖海塘公园的环湖步道上总是人头攒动。近日,为期一个多月的湖海塘音乐季活动落下帷幕。在工业遗存烟囱下的草坪旁,数千名市民随着旋律摇摆,湖面倒映着舞台灯光与夜空,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图景。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被金华人称为“小西湖”的水域,曾是鱼虾绝迹的臭水塘?从生态废墟到活力地标,湖海塘的蝶变,不仅书写了一部治水兴城的史诗,更奏响了片区新生的时代乐章。
从“城市伤疤”到生态样板
湖海塘的故事,始终与水紧密相连。《金华县文史资料》记载,这片水域始建于宋代,因“塘大如湖、蓄水如海”得名。元朝末年,大将胡大海率军挖塘蓄水、泽被百姓的传说,让湖海塘三个字早早刻进了金华人的集体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水利价值被进一步激活,一度成为浙江省和金华专区首个水库与水电站,并解决了下游1.5万多亩粮田的旱涝之苦。然而,20世纪80年代,湖海塘周边成了养殖热土——上游村庄家家户户养猪、养牛,湖面被分割承包养鱼,粪便污水直排入塘,清澈的湖水渐渐乌黑发臭。
生态改善的转折始于2013年。“2013年起,金华开发区启动湖海塘改造工程建设,通过实施清淤工程、扩大水域面积等举措,将湖海塘打造成美丽河湖样板。开发区严格对标‘五水共治’要求,关停了附近众多畜禽养殖场,实现区域内规模养殖清零,此后又启动了湖海塘干塘清淤工程。”金华生态环境局开发区分局生态科科长王辉说。
那段时间,湖海塘上游一座象征着粗放发展的老水塔被拆除,拉开了“塘变湖”的治理大幕。金华开发区全流域关停500余家养殖场,实施严格的禁养政策。2016年以来,湖海塘清淤65.71万立方米,同步建设截污纳管工程,彻底切断污染源。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10月,监测数据显示,湖海塘湖区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上游来水西干渠等水质也大为改善。
而更深远的变化在于生态系统的重建:通过种植湿地植物、构建生物链,湖海塘重现“波光粼粼、白鹭翩飞”的美景。2023年湖海塘生态修复案例入选全省生态共富最佳实践名单,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创造近千万元收入,从“生态负债”变成了“生态资产”。
水下森林是湖海塘水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内容之一。在湖海塘公园南侧水下森林栈道处,湖底水草摇曳生姿,偶有鱼虾游过,不少蜻蜓立于挺水植物的叶片上。
“这个叫苦草,长得有点像韭菜,四季常绿,早春发芽,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强,是水下森林先锋水草。”湖海塘湿地水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这种水生植物基本上分布在水深1.5米左右的水域,最长能长到约50厘米,是湖海塘水生态修复工程的主力水草之一。
水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工程。为此,金华开发区提升湖海塘湖泊管护的智能化水平,安装了一系列智能化监控设备,用摄像头监测湖面及周边生态,用无人机、水质自动监测仪24小时在线监控等高科技手段,持续监测维护水质健康,全面加强水体流动性,构建湖荡河网交织、林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打造具备江南水乡特点的“河-湖-林-田”和谐共生典范。
从宜业宜居到宜乐宜游
“晚上8点的湖海塘,比白天还热闹。”这是金华人对湖海塘的新印象。音乐季的舞台上,本土乐队唱着《湖海塘的夜》,台下观众举着荧光棒合唱;环湖步道上,夜跑者、骑行者络绎不绝;滨水市集里,手作摊主与游客讨价还价……越夜越美丽,这片区域迸发出新活力。
“刚到这里买房的时候,晚上静悄悄,除了居民,其他人也不多。现在,湖海塘公园成为整个金华的后花园。”家住绿城海棠花园小区的居民吕璇说,湖海塘不仅变美了,也更有活力了。
“湖海塘是整个湖海塘片区的‘点睛之笔’,它不仅为片区注入了灵动的自然气息,更串联起了生态、休闲、居住、商业等多重功能,成为带动片区发展的核心引擎。”湖海塘社区党委书记潘益民介绍,湖海塘社区成立于2018年,面积约5平方公里。成立之初,主要接收原来桥儿头村、木杓塘村等14个拆迁村的安置居民。近年来,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让“宜居”从口号变为现实。科教、医疗、养老与文化需求也被充分考量,湖海塘公园内散落布置多处文化展览设施,形成“老有所养、闲有所乐”的生活圈。
此外,依托Ⅲ类水质与4.6公里环湖绿道,金华开发区将湖海塘公园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除了音乐季,每年还举办水上运动比赛、环湖马拉松等活动,让“网红打卡地”的热度持续攀升。
据了解,湖海塘公园是市区首个智能AI健身设备场地,其良好的水上环境适合帆船、皮划艇、电动冲浪板等项目的训练,北侧建设的湖海塘水上运动中心是集赛事指挥、运动员休息等于一体的综合场馆。自2019年以来,该中心已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电动冲浪板锦标赛、第三届中国山水四项公开赛皮划艇积分赛、浙江省第十七届运动会航海模型比赛等大型水上赛事,2023年入选首批国家水上(海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试点单位。多姿多彩的体育赛事与文旅活动,让区域发展步入从“宜业宜居”到“宜乐宜游”的轨迹。
从宋代筑塘的号子,到胡大海挖塘的夯声;从水电站的轰鸣,到清淤船的马达;从城郊深夜的寂静,到游人如织的喧闹……古往今来,湖海塘的声音切片始终与岸边人们的生活保持共鸣,就如岸边矗立的工业遗存烟囱,如今成了乡愁的标志性符号,更是湖海塘将“生态优势”兑现成“发展胜势”的见证者。
从城乡接合部到产城人融合
生态的改善,优化了片区的人居环境,也为城市发展打开了全新空间。
湖海塘以东,路网交织通达,配套逐渐成熟,学校、医院一应俱全,商业综合体点亮片区繁华,人气持续攀升,社区活力涌动,生活所需触手可及。湖海塘西岸,中央创新城(南区)雏形初现,该区域将招引龙头企业,补链强链延链,精心打造立体交通、金融总部、科创中心等项目。作为片区配套,丽泽小学、社区公园、绿地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进行。而连接两个板块的仙源路湖底隧道工程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两岸距离。
从生态修复到规划落地,从配套完善到活力迸发,湖海塘的每一次变迁,都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迭代升级。这里“城乡接合部”已是过去时,“产城人融合”的新篇章正在书写,规划的每一笔都带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温度。未来,当湖底隧道贯通,当科创企业入驻,当更多人在这里实现“住有优居、业有优岗、乐有优境”,湖海塘的故事必将更加精彩。(文字|俞夏冰;摄影|胡肖飞 宋洁梅 龚华明 韩东儒 潘秋亚 俞夏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