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沈贞海上海报道 “以瓦作顶,以木作梁”,与其构件的每个榫卯,共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1月16日开幕的第四届长三角文博会上,一座来自浙江武义移和古建筑藏馆的古建筑从岁月中“走来”,令人惊艳。
浙江移和现场负责人金茹娟表示,这些从历史长河中,留存至今的“中国传统木作建筑”,被称为了“古建筑 ”,非遗遇见当下,古朴的传统与繁华的现代交融。此次参展,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找到平衡,如何让传统技艺焕新,如何将传统文物“活化利用”。
据了解,由浙江、上海、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党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11月16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开幕式上发布了《2023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首批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和《2023年度长三角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重大项目》,并签署《关于着力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合作备忘录》。经历三届举办、五年发展,长三角文博会已成为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成为获得国际最高展览资质UFI的权威展会。
本届文博会的展区总面积首次突破10万平方米,是上一届总规模的近两倍,系全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之一。一大批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和优秀项目参展,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全国文化企业30强、国家对外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主板上市公司等,全面展示长三角文化产业的新锐主体和新增活力。
前述武义移和古建筑藏馆的传统文物首次亮相文博展,便吸引众多参观者及客商的眼球。“充满了岁月的气息、历史的沉淀,特别是中国文化的风韵。”来自上海的华先生表示。
近年来,如何让古建筑“活化利用”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古建筑博物馆化”,重在内容上聚焦古代建筑历史沿革与功能,目标上聚焦大众化传播与文化解读,形式上突出体验与参与互动。借鉴博物馆功能,借助藏品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等职能表达方式,打通古建筑和可移动文物展览的不同表述理念,让百姓在参观博物馆展览的同时,翻开一部活的建筑史书。
前述古建筑为浙江武义人傅德波先生从安徽、江西、浙江等地收藏购买的200余栋明清建筑之一,包括木雕、石刻等。“从保护文物,到发展文旅。如何发现建筑之美,探索文化遗产活化管理利用。在这个独特的城市中,如何探索历史文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以文化遗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第四届长三角文博会的流光溢彩中,这座穿越岁月的古建筑越发彰显它的别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