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9月12日,海拔1000米的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尚笼罩于薄雾之中,村民们已穿梭田间,采摘沾满晨露的高山冷水茭白。每天清晨6时,这些鲜嫩的茭白就被迅速运往“景宁600”农产品加工中心,经统一标准的初加工与包装后,贴上品牌标签,搭乘冷链专车疾驰出发。6小时后,它们将现身上海盒马鲜生全国总仓。
“盒马鲜生3至4个装的精品装茭白重量要400克以上,我们的茭白单果重量均在100克以上,品质完全符合其标准。”丽水冷水田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自8月中旬起,景宁高山冷水茭白正式进入盒马供应链,目前全县7000多亩高山冷水茭白日产量约1.5万斤,其中每日稳定供应盒马超2500斤。
景宁拥有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格局,“出门就是坡,地无三尺平”是其真实写照。海拔600米是当地一条特殊的地理分界线:位于海拔600米以上的村庄有96个,交通不便、产业薄弱,导致百姓脱贫致富困难多。但这些地方昼夜温差大、光照足,种植的农产品品质高。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景宁找准山区生态农业这条新赛道,锚定方向,勇毅前行。
2017年以来,景宁创新打造“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构建“景宁600”产业体系,通过培育示范性合作社,发动村民规模化种植,推出了惠明茶、冷水雪茭等拳头产品为代表的122款优质高山农产品,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成为撬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新支点。
截至目前,“景宁600”生态基地规模已达13.47万亩,产出的优质农产品热销上海、杭州、嘉兴、宁波等城市,2024年销售额达7.4亿元,带动了2.4万余名农民增收。如今,海拔600米已不再是贫困的代名词,而成为了共同富裕的“起跑线”。
曾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惠明茶,重要产区位于景宁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澄照乡三石村。
多年来,三石村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茶产业。如今,该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5300余亩,较2005年增长5倍。村党支部书记陈兴和高兴地算起了收益账:“去年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18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近4万元。”惠明茶真正成为“惠民茶”。
建设年产3000吨的惠明茶产业园区;开发“环敕木山”茶旅慢游路线;与阿里巴巴公益联合发布“景宁产业公益创投计划”……随着一项项举措的落地,惠明茶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24年,景宁7.8万亩惠明茶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产值达8.3亿元,带动4000余户种植户人均增收2万元,4万名茶产业从业者人均增收1.2万元,这片小小“绿叶”成为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黄金叶”。
当下,景宁“海拔经济”的活力仍在不断释放。借力“山海协作工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举措的“东风”,越来越多的“景宁600”精品山货被送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设立的“飞柜”,品牌溢价持续提升。
2024年,景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461元,增长8.4%,增速全省第一。景宁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立足特色优势,加快完善“景宁600”产业体系,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做强品质农业,走稳走实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之路。
据了解,浙江丽水是国内较早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城市。2014年,全国首个地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问世。该市通过创建“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泉”等“山”字系区域公共品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实现“好生态”向“好效益”跨越,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2024年,“丽水山耕”销售额达60.12亿元;“丽水山居”民宿营业总收入达22.03亿元;“丽水山景”助力全域旅游综合收入达339.5亿元;“丽水山泉”销售额达4000万元。
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执行院长刘克勤介绍,景宁畲族自治县以“海拔经济”破题山区发展困境,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典范。其创新构建的“景宁600”产业体系,不仅精准把握了高山生态农产品的稀缺性和高品质特征,更通过品牌化、标准化、链条化的运营模式,成功打通了从“生态优势”到“市场价值”的转化通道。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传统认知中的“地理劣势”重新定义为“生态优势”,把高海拔环境孕育的独特农产品,转化为具有显著竞争力的商品,实现了生态溢价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景宁600”不仅是一个区域公用品牌,更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其经验对于全国同类山区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沈桦、廖王晶、徐丽雅;图据景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