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2020-08-03 丽水网-丽水日报

云和湖渔歌 程昌福- (2)

云和湖渔歌。程昌福 摄

“好看”的GDP与真实的幸福感,二者缺一不可。

撤地设市20年,丽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丽水逐步成长为现代化新兴城市,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高质量绿色发展画卷。

撤地设市20年,丽水人民收入成倍增长,生活水平节节攀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生活奔小康。

幸福感,源于成倍增加的收入

20年来,丽水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鼓了,自信心越来越足了。

数据,见证丽水人的收入变迁。撤地设市之初,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837元,2019年达到110875元,年均增长13.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7960元增长到2019年的46437元,年均实际增长7.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90元增长到21931元。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到2019年,丽水农民收入增速连续11年位列全省第一。

一个品牌,带动一片农户致富,这是丽水农民增收的秘诀。2014年9月,全国首个地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正式启用。“丽水山耕”很快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刮起一股股生态旋风:缙云麻鸭卖到118元一只,莲都区梅献山的有机茶卖到每斤1880元……

此外,农村电商也成为富农的另一条通途。丽水是全国第一个农村电商全域覆盖的地级市。去年,我市4镇29村上榜2019中国淘宝镇淘宝村。在销售规模上,我市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淘宝村”有13个,占总数的54%,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村4个,占总数的30%,其中缙云县东渡镇东渡村达2.1亿元。

幸福感,源于节节攀升的生活条件

这是丽水人普遍且深刻的感受:城市里,一个个城中村完成改造,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在农村,一条条坑洼小道变身柏油路,一间间土坯房翻盖成亮堂的小洋房。

对于不断改善的生活条件,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谈起20年来的变化,莲都区仙渡乡的武丽伟高兴地说,2000年他还住在破旧的泥房,10年前旧房原拆原建,如今3层洋房拔地而起,生活环境和质量都大大改善。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卫生整治,如今的农村也成了大家安居的美丽家园。

安居才能乐业。数据显示,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从2000年的24.6平方米提高到49.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2000年的33.9平方米提高到65.6平方米。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总体不断升级。20年来,我市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0.8%下降至2019年的27.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3.0%下降到30.1%。这说明居民消费中文化、教育、旅游和医疗保健等消费比重不断加大。

幸福感,源于牢固的民生“保障墙”

经济发展的“速度”,最终落脚点是民生保障的“温度”。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发展,发展保障民生。20年来,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2019年末,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0.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7.3万人、27.4万人、59.3万人、33.3万人。

20年来,丽水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大社保体系全面建成,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达到全省中等水平,百姓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作为“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市还大力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基本建成统筹城乡、惠及全民,基金来源多渠道、覆盖范围全方位、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截至2019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85.93万人,参保率达到97.48%。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可以预见,未来的丽水将会出台更多促进民生改善的实招硬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廖王晶 宋李英